“我太幸运了!我拿到了闭幕式的门票。”临近10月底,宜昌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盲盒票造福百姓”。这张通向10月30日举办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榜M榜荣誉之夜系列活动的门票,成为全市热议的焦点。
今年秋季,以“唯见长江,绽放光影”为主题的文化节将在宜昌奥体中心举办,采用“电影+大数据+文旅”的创新模式,展现电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当最后的舞台灯光缓缓随着话剧《屈原》结束;在长江非遗市场,孩子们踮起脚尖,观看工人们将一块粘土捏成一只活凤凰;当“乡村晚会”的歌声响起时桃林风中……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十四五”期间宜昌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五年来,宜昌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转型:把文化节庆和艺术日常体验变成了普通人的生活;让沉睡了数千年的历史背景激发了工业革命。文化艺术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驱动城市发展、连接世界舞台的澎湃能量。
01
从“文化地标”到“世界焦点”
在长江与三峡的交汇处,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和现代活力的城市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张开双臂。不久前,以“知音湖北·美丽长江”为主题的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社大会暨宜昌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家境外旅行社和600余名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文化旅游合作大计,标志着宜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提速。
在同期举办的“夏夏旅游嘉年华”上,国际旅游研究院院长卡尔沃伯教授盛赞:“宜昌正在从地理门户向国际旅游文化枢纽转变。”
湖北日报记者 刘树松 摄
这种变化在去年长江文化艺术的成功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当夜幕降临宜昌奥体中心时,2024年11月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的璀璨灯光照亮了无数希望的面孔。现场观众薛鑫激动不已:“作为宜昌人,森先生,能在我家门口看到如此高水平的表演,我真的很自豪!”
活动由40余家媒体、100余个平台账号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3394万,在线点赞近200万。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个文化节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其他国家。中央电视台CGTN用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向世界展示了长江文化艺术季帕莎萨拉仪式的精彩内容。 “长江与艺术”专题及栏目浏览量突破300万,在世界舞台上弘扬长江文化。
湖北日报记者 刘树松 摄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不仅体现了盛大的艺术节
也包含在日常互动中
2024年5月
来自16个国家
19名外媒代表
等5位香港作家访问宜昌
从“证人”的角度来看和“录音机”
生动记述宜昌山水人文
和城市蝴蝶的变迁故事
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长生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话剧《屈原》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全国巡演60余场。
五年来,宜昌通过打造长江文化艺术季、全球旅商大会等国际文化平台,向世界推介屈原文化、非遗项目等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参与,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宜昌牢牢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以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态度来传播文化。
02
从“高原”攀登“高峰”
在长江艺术小镇的工作室里,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宜昌市作协副主席杜洪刚刚刚写完新剧本。今年3月20日,以乡村振兴、保护长江、屈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桃花鱼》首映式在宜昌举行。主创团队的主要导演是杜宏。
《桃花鱼》海报。图片由杜红提供
“这部影片就像一条聪明的桃鱼,游在乡村振兴、保护长江的洪流中。”他指着窗外的小河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新时代宜昌的生动故事。”
影片将曲香玉和田小玉的爱情故事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周英杰村第一书记联合国带领工作组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生态保护+文化强国”实践,实现凤凰溪村美丽蜕变。该片不仅在秭归拍摄,使用宜昌方言,而且还有很多来自宜昌的演员。宜昌的丰富风情告诉观众“丰富到不需要”。
“桃花鱼”的成功
这就是宜昌“十四五”期间的文艺创作。
从“高原”到“高峰”转变的生动例子
本片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赞助
文艺精品签约项目
根据他的文学剧改编的广播剧
曾多次荣获省内奖项
还入围首届亚洲艺术电影节
“金海燕奖”
及第四届香港紫荆国际电影节
五年来,宜昌文艺艺术创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就:
1
舞台上的作品一一出现。话剧《屈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受邀参加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年舞台艺术三年行动计划。该剧已在全国巡演60余场,现场观众超过6万,网络观众超过1000万;
2
影视作品屡屡取得巨大成功。在央视录制的《诗画中国》第二季《江水流淌》开场节目中,宜昌委托创作的舞蹈《船过万山》全网观看次数突破一亿。次,收录108个热搜。 《我和动物朋友》、《龙舟》等纪录片也受到网络关注;
3
那里文学艺术成果丰硕,歌曲《春天的山歌》、《我是快乐的土家族》荣获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屈原》、散文集《桥材三重奏》等五部作品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学奖。
在专业创作上达到新高度的同时,
宜昌的群众文艺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025年初
14 从宜昌出发
第五届湖北艺术节获奖
总人数排名全省第二
其中
之江表演《追春》
长阳民歌组曲《易水歌谣》等5首作品
荣获“十佳产品”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宜昌文化和现代文艺生态的深厚积淀。五年来,宜昌文艺创作产生了50余部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优质作品,培养了8名本土作家当选到中国作家协会。从“桃花鱼”的乡土情怀到“屈原”的伟大叙事,从群众文艺的绽放到专业创作的丰硕成果,宜昌在文艺繁荣的道路上正以稳健的步伐攀登新的高峰。
03
以人为家土,让文化生根发芽
当刀郎在宜昌奥体中心唱起民歌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星辰大海中挥舞着荧光棒;与此同时,枝江百里洲镇的一处农舍内,村民项佩云正在新灯光的照射下安静地读书。 “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在家看大明星,享受良好的阅读环境。”他笑道:“这些天,他真的很享受时光的流逝。”
这一幕,是“十四五”期间宜昌文化工程惠民的鲜明例证。
五年
宜昌市举办“人民节日”al”作为其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
超过 20,000 个游戏
惠及超过1000万人
促进文化服务
从“云”到“农场”全系列
到2024年,宜昌演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美心钢琴音乐会,杨千嬅、张韶涵、张信哲、任贤齐、刘若英等著名艺术家将陆续在依依举办10余场音乐会。
“在宜昌看到这么多高质量的演出,说明我们的文化消费环境越来越好。”市民陈静说道。
演艺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宜昌从“一场音乐会”升级为“演艺之城”。
1
出台《宜昌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发放文惠卡8152张,举办演出429场,产生观众8.49万人次,票房收入5.00.28亿元;
2
话剧《屈原》已先后演出23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
3
“红色文学轻骑兵”每年输送1500余名表演者下乡,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到人们家门口……
在打造现代艺术市场表现的同时,宜昌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也硕果累累。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市成立了19个普查检查组,截至去年底完成实地普查文物3127件,完成率93.6%。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宜昌余笑世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三级博物馆,三游洞入选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遗产公园,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成开放;
2025年“国潮之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其中,十大特色非遗课程吸引了近1500名市民游客参与,其中青少年占60%以上;
端午文化月、昭君文化旅游节等传统节日,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传统文化之美。新年元宵、西泠庙会、元宵灯会、“嗨村联欢晚会”等新年场景被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报道;连续五年获得省级歌剧进校奖励。创作并演出的戏曲舞蹈《巧拍风》荣获国家“少儿戏曲小梅花”,并为学校戏曲成果举办创新演出。
五年
宜昌市现代文化文化惠及百姓
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突破1000万元从城市到乡村
从专业剧场到本土人地位
立体文化服务网络
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长江水位上涨,滋润了宜昌。站在“十四五”和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宜昌用五年的实践证明,当一座城市选择文化共聚时,它获得的不仅仅是奖项和美誉,更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宜昌文化发展的图景本质上是一幅“人家田野”的生动图景。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对手;两者都是文化的受益者和创造者。这段历史悠久的文化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并将永垂不朽。